东坡网 - 更多系统软件下载,请关注东坡网:www.dongpo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IT资讯 > 业界 > 详细页面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客家人祖籍是河南的吗)

编辑:佚名 2023-03-07 11:52:55 来源于:东坡网

客家人的祖先是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人不是民族概念,也不是地域概念。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并没客家族,事实上客家人是汉民族内部的族群分支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时某个民族内部也会存在不同的各种支系:苗族内部有黑苗、白苗、红苗之分。

彝族内部存在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等支系。藏族内部分为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等等。

汉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于地域隔阻、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七大民系:广府民系、北方民系、吴越民系、八闽民系、客家民系、赣江民系、湖湘民系。

这其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人说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这是一个相对于原住居民而言的概念。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不断南移的历史有关。

中华文明的进程存在一条从北方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流域发展的脉络:当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江南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

整个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极为缓慢的,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王朝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氏皇族的八个王爷之间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

这大大削弱了西晋王朝抵御外敌的能力,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发生。这一时期中原大地成为五胡部族角逐的战场,一时间大量农田荒废,汉人被掳掠为奴。

长年的战乱使中原百姓生活困顿,人吃人的现象开始涌现,一些不堪压迫的中原百姓为了生存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然后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

这股南迁潮流的前锋最远已抵达今天梅州的大埔,最终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侨郡、侨县。这股南迁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东晋政权颁布了承认士族占有私客的制度。这一制度允许官员根据自己的品级庇荫一定数量的流民为佃客。

东晋王朝小心翼翼地维持了南方的百年偏安。南方地区在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之时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在此期间这些由北方迁徙来的客籍人在南方生活得相对稳定。不过这时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只是基本接近于北方,如果真要比起来还是北方略占优势。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的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官府的敲榨盘剥导致民不聊生,一时间许多城乡烟火断绝,社会矛盾的累积终于激起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受战乱影响较小,于是又有大量中原百姓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一直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

这次迁徙过程中一部分人已远达惠、嘉、韶等地,而大多数人则留居福建汀州以及赣州东南各地。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

随着唐末战乱、小冰期出现和降水线的南移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等古都由于很早就得到了开发,所以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日益严重已使土地潜力被耗费殆尽。

相比之下气候更为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南方发达的水运网络也大大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到了宋代仁宗年间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已逆转为二比三。

随着北方地区经济的日渐凋敝、人口的日益减少在无形中也削弱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防御能力。

在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游牧民族开始不断南下:宋代自立国之日起就始终无法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北宋末年原本被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所统治的女真人开始起来反抗辽国统治者,而宋朝则将其视为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赐良机。

宋朝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订立了夹击辽国的“海上之盟”,然而北宋所推行的联金灭辽这一外交策略换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公元1126年北宋东京汴梁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被金兵掳掠到了荒凉的北国,宋徽宗第九子赵构被迫逃往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

当时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兵进入中原后又有大量中原百姓渡江南下。再后来蒙古灭金,后又与宋开战。

这一时期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中原移民不得不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至此客家民系在历经数次大迁徙之后最终形成。

明末清初客家人再次开始迁徙:当清军进至福建和广东时一部分客家人参加了抗清斗争,而当斗争失败之后这些人被迫散居各地。

这一时期一部分客家人追随郑成功反清迁居台湾,有的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与此同时从美洲传入的甘肃、土豆等高产作物最先在南方沿海登陆。这使当地的人口开始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之后人口大增。

由于当地山多田少,所以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当时四川地区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出现了人口大规模灭绝的现象。

根据清政府在1668年的统计: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人丁7万人,而一些州县的户口只剩战前的10%或20%,四川全省剩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如今的四川方言中可以发现带有湖广、江西等多种口音,也就是说今天的四川人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从外地迁来的。

在清政府的主导下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开始进行:由于迁入四川地区的移民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所以这次人口迁徙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其实除湖广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也有人迁入四川——据清末《成都通览》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尽管《成都通览》所记载的只是成都一地的人口格局,但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并非只有湖广人来到了四川。

成都的人口中只有25%左右是由湖广地区迁来,从其他地区迁来的人口加起来其实远比从湖广迁入的人口要多得多。

只是由于在所有迁入四川的移民中以来自湖广地区的最多,所以才把这次人口迁徙命名为“湖广填四川”。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客家汉民也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涌入四川。

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由于历史上这次湖广填四川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四川的客家子弟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每一个四川客家子弟的手腕上都有当年祖先入川时被绳索捆绑过的痕迹。

然而明末清初的这次人口迁徙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岭南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后的40多年间广东人口激增了1200多万,而人口激增势必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

历史学家梁方仲曾推算出嘉庆年间广东人均耕地面积约1.6亩,而清代学者洪亮吉认为人均4亩地才能维持生计,这也就是说广东的人均耕地不足以满足当地百姓的生计需求。

清中期以后客家子弟和当地原住居民之间时不时会为争夺田地、水源发生械斗,时人称之为来土之争——来者远来之人也既是指的客家人,土者土著原生之民也。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利用当时人地矛盾尖锐的现实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

太平天国的首义六王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除韦昌辉是广西壮族人之外其余无论是广东人或是广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客家人。

事实上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同当时的来土之争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金田起义之前在广西的桂平、贵县、武宣、平南等地就一直存在着来人与土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现象。所谓来人即是指从广东迁入广西的讲客家话和广府话的人。

从道光末年起一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而加重了对民众的盘剥,导致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沦为流民。

在这一过程中大批来自广东、福建、湖南的流民涌入广西,当地官府有时暗中怂恿土著与流民争田,于是双方的梁子越结越深,最终发展成为整村整村的人互相持械仇杀的地步,上千上万的人死于这种械斗。冯云山、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之初的信徒就多为客家人。

起事之初的拜上帝会主要是应大部分无家可归的客家人之请准备武装迁徙。1850年主要由在来土之争中失利的客家人组成的拜上帝会信徒携家带口奔向金田村。

当地官府以为这只是一群迫于生计的流民准备逃亡迁徙,然而聚集在金田村的流民却正式扯旗造反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这些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流亡南美的太平军余部甚至参与了智利与秘鲁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智利政府将从秘鲁夺取的伊基克地区赠给太平军余部——让他们在这里成立一个隶属于智利的自治镇,如今约有四分之一的伊基克人有华人血统,其中绝大部分为客家后裔。

智利的客家后裔只是客家人大迁徙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自宋代起就不断有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移居海外。《水浒后传》记载道:阮小七、李俊等人后来下南洋自立为王。

虽说这些故事不过是小说家之言,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先民移居海外的经历。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爪哇顺塔国。此后华人陆续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渤泥国、“飞龙”国、纳土纳岛国、马来吴氏王国、兰芳共和国等。

与此同时在东南亚经商定居者也大有人在。这其中有大量的客家子弟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

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这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

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

目前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

广东省的本地客家人数达到了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就是粤语、潮汕语和客家话。

此外大约有600万客家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有大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的祖先是从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的。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这个群体在历经这么多世事沧桑还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族群的“魂”没有丢失。这个魂就是他们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饮食、他们的建筑以及他们的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海外客家人认祖归宗的仪式也都很正规正统。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使这个群体涌现出朱德、郭沫若、黄遵宪、丘逢甲、他信、英拉等海内外知名人物。

分享到:

相关信息

公众号